友道智途:以“智能化”创造价值,自动驾驶技术从中国港口驶向全球
发布日期(2025-09-02)
9月10日-14日,上海城市形象展区将以“贸易汇聚世界 数字链接未来”为主题,亮相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展区聚焦数字贸易,重点展示上海“十四五”以来在该领域的创新成果,展现上海在国家战略引领下,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全面提升数字贸易发展能级、构建开放共赢的数字贸易国际生态的实践与智慧。下面,让我们探营上海城市形象展区的数字贸易企业。
友道智途:以“智能化”创造价值,自动驾驶技术从中国港口驶向全球
“友道智途的产品是什么?就是‘司机’。只不过这个‘司机’由硬件和代码构成,他的成本是传感器、算力等硬件和研发投入,而他获得的收益就是替代人类司机所节省的劳动报酬。”在上汽集团孵化的自动驾驶科创公司——友道智途(Utopilot.ai)首席科学家衡量的眼中,自动驾驶的商业本质被精炼成一个朴素而深刻的比喻。
在硬件价格下行和平台化研发分摊的双重作用下,“机器人司机”的成本正持续降低,而人口结构变化使得人类司机的成本不断上升。此消彼长之间,一个清晰的“交叉点”正在临近,预示着商用车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的拐点。
成立于2021年底的友道智途,脱胎于上汽集团长达十年的技术积累和洋山港项目的长期实践。如今,友道智途正站在技术成熟、场景落地与商业探索的交汇处,试图回答整个行业最关心的问题:自动驾驶如何从一个酷炫的技术概念,真正转变为一门能创造价值、实现盈利的可持续生意?衡量和他的团队,正在用行动给出答案。
从“上海样本”到“全球蓝图”:场景深耕与技术出海在上海洋山港和东海大桥,智能重卡日夜不息地穿梭,正逐渐实现“减员化”至“真无人”的常态化运营。这不仅是友道智途的“样板间”,更是其技术与运营能力的最佳证明。这个成功的“上海样本”能否在全国乃至全球复制?
衡量坦言,完全复制“一个岛(洋山港)+一座桥(东海大桥)”的特殊地理模式确实难得,但这背后蕴含的两个核心场景——“高速干线”与“港内转运”,却具有极强的普适性。他解释道:“我们的目标不局限于一模一样的干线加港口,我们更愿意寻找从任何一个货场到另一个货场。”
这种追寻更丰富场景的思路,在秘鲁钱凯港项目上得到了完美验证。2024年,友道智途中标中远海运秘鲁钱凯港的智能集卡项目,将中国的智能驾驶技术方案首次完整落地南美港口。这不仅是一次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一次文化与技术的跨洋远征。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多维度的,从注册公司、跨洋运输特种车辆,到当地的语言、文化、法规等差异。”衡量回忆道,“幸运的是,集装箱码头的标准是全球统一的。我们与中远海运等合作伙伴的默契,加上日益强大的AI翻译工具,极大地降低了沟通门槛。”他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当地员工第一次见到这些庞然大物能够自主运行时,无不感到震惊与自豪,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参与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工作。这种由衷的认同感,成为了项目顺利推进的催化剂。
出乎意料的是,钱凯港的业务量增长远超预期,原计划分阶段投入的车辆不得不提前“加单”。“这充分证明了我们的技术方案不仅可行,而且高效,能够为客户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衡量表示,钱凯港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友道智途通往中东、东南亚等更广阔的全球市场的大门。
商业化破局之道:场景的“取与舍”和经济账在自动驾驶的商业化版图上,友道智途覆盖了港口、矿山、园区、干线物流四大典型场景。然而,在通往规模化盈利的道路上,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节奏。如何排序,考验着团队的战略智慧。
衡量对此有着清晰的分析:“从市场规模来看,排序是干线、园区、矿山、港口;但如果从现阶段的盈利能力来看,顺序可能恰好相反。”干线物流市场规模达数万亿,但政策法规限制多,“机器人司机”与个体司机相比成本优势尚不明显;而园区、港口等封闭或半封闭场景,法规限制少,作业环境相对简单,“无人化”带来的降本增效成果立竿见影。
面对这种“规模”与“利润”的矛盾,友道智途做出了理性的“取与舍”。“我们现阶段的策略是,集中优势资源,率先在港口、矿山、园区这几个盈利能力更强的场景实现快速落地和自我造血。”衡量解释说,“我们必须先让公司可持续地发展起来,用这些项目的利润去反哺团队,去挑战更难的技术课题,最终才能去拥抱星辰大海——也就是万亿级的干线物流市场。”
这背后是一笔缜密的经济账。衡量的“机器人司机”比喻再次凸显其说服力。一方面,核心硬件成本正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十年前一台64线激光雷达可能要80万元,现在一台性能更强的128线固态激光雷达可能只要2000元。”另一方面,友道智途坚持的平台化开发策略,使得研发成本可以被分摊到越来越多的项目上,边际成本持续降低。这个“机器人司机”正变得越来越“高效”。
与此同时,人类司机的用工成本却在不断上升。当“机器人司机”的总拥有成本低于人类司机时,商业化的引爆点便自然到来。友道智途的策略,正是在这个交叉点到来之前,通过在优势场景中“广积粮”,为未来的厚积薄发积蓄力量。
构建信任基石:全栈技术铸就“安全感”当方向盘后不再有人,如何确保万无一失?这是所有自动驾驶公司必须回答的终极问题,也是公众与客户信任的根基。在友道智途,这个答案被写进了其全栈自研的智驾系统的每一行代码和每一次测试中。
衡量将“安全”拆解为两个层面:Security(信息安全)和Safety(功能安全)。前者是防止外部恶意攻击,友道智途作为全国首家通过公安部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的智驾企业,已通过加密传输、权限管理等业界领先的方案构建了坚实的防火墙。而后者,即功能安全,则是系统在面对各种意外情况时不出错的能力,这需要更深入的探索。
“我们的核心思路是‘冗余’。”衡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技术理念。所谓冗余,就是为关键环节准备多重保障,任何单点甚至双点的失效都不能导致系统的崩溃。一方面,系统设计上增加冗余,不管是传感器的冗余,算法的容错能力和兜底机制,还是车端执行机构的冗余,通过冗余去保证智驾系统在意外发生时可以采取最小风险策略。
另一方面,除了“天生强壮”的冗余设计,严格的流程更是安全的保障。友道智途构建了全链路数据闭环,日均进行超过300万次的仿真测试,在虚拟世界中穷尽各种极端场景(Corner Case)。每辆车上都有一个叫事件触发管理器(Trigger Manager)的模块,只在特殊情况时将关键数据回传云端,再由云端的大模型进行自动标注和归类,高效地为算法迭代提供“养料”。衡量还透露,团队正在研发车端视觉语言大模型(VLM),未来它将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坐在“副驾”,为系统提供更高维度的决策建议。
“任何L4自动驾驶公司,当它敢于把司机从车上拿掉,进行7x24小时的商业运营时,就意味着它已达到了极高的安全标准。”衡量最后总结道,“信任不是靠说的,而是靠做的。我们通过严谨的系统设计、完善的测试流程和数千万公里的实际运营,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赢得客户与社会的信任。”这或许正是友道智途在自动驾驶这条漫长而艰难的赛道上,走得如此稳健的根本原因。
来源:上海市商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