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新智慧口岸建设 赋能口岸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4-02-08)
上海创新智慧口岸建设
赋能口岸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智慧口岸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多次作出有关指示批示。市有关领导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智慧口岸数字化专班,审议发布口岸数字化转型实施意见和智慧化创新行动方案。市商务委(口岸办)牵头,政府部门、监管单位及相关主体协同推进相关任务落地落实,积极创新智慧口岸建设,持续拓展口岸服务能级,提升口岸综合运行效能,有力支持了上海市打造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国际科创中心。
赋能口岸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上海市口岸办持续推进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智慧化创新行动,为全球最大贸易口岸城市构筑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的“数字底座”。目前,上海“单一窗口”为企业提供16大类、66项地方特色服务,对接22个部门,服务企业超过60万家,服务范围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延伸,辐射区域由上海口岸向长三角区域口岸延伸。
助力邮轮通关提速。与邮轮运营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对接,旅客出入境实现船票码“一码通关”,平均通关时长由原来的30秒缩减为不超过10秒;船供物资实现“无纸化申报”,不再需要提交《供船清单》《核销单证》等纸质单证,通关时效实现“秒”速。2023年通过“单一窗口”为我国首制大型国际邮轮“爱达·魔都号”及其他国际邮轮,共计24艘次、近2万人次、1500余吨物资提供了通关保障。
服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高质量实施。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发RCEP最优关税查询系统、RCEP原产地规则查询系统,建设相应知识库、专家库,开通咨询热线,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指导企业充分利用RCEP 规则和享受关税优惠政策,更好地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打造金融服务新名片。建设“融资信贷服务”、“汇率风险管理服务”、“信用保险服务”、“新型国际贸易结算”四大专区服务,并与信保机构联合推出全流程在线信保融资产品,有效解决企业办理国际结算、融资贷款及各类保险业务中存在的办事不方便及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23年,国际结算企业超8000家,结售汇额超700亿元,同比增长120%,外贸普惠金融授信总额超 10 亿元,有效助力国际贸易高水平发展。
构建碳足迹计算器。以我国“3060”双碳目标为引领,结合航贸大数据,开发“碳足迹”计算器,计算货物在物流供应链中的能耗及相应碳排放量,为企业提供碳排放计算、碳足迹跟踪等可视化服务,方便企业选择绿色低碳交通物流方式,推动产业链协同降碳,服务企业用户近150家。
开发移动新门户。开发微信小程序及移动小应用,建设“行业关注”、“外贸贴士”、“数据看板”、“24小时船舶动态”、“航运指数”、“汇率风险”、“课程中心”等栏目,实现贸易企业“随时办、随身查”,累计发布资讯800余条,成为移动便携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
赋能口岸精准监管能力不断提高
建设大数据海关应用创新示范点。上海海关持续推动大数据平台建设,深耕“供应链安全评估”和“智能风控模型集群”两大核心功能,目前已有1万余家重点企业的6万余条供应链通过安全评估,对150余万批次货物自动快放,实现守法企业无感通关。
推进船载危险货物智慧监管。上海海事依托“单一窗口”上线船载危险货物审批智能辅助系统,通过强化特征识别,进一步提高附件化学品编号(CAS)及品名等文字信息识别率;首次引入光学图像识别(OCR)技术,新增危包证、装箱声明单等附件信息识别,附件识别率由25%提升至90%;船载危险货物审批的平均办结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6小时,单票审批操作时间压缩至40秒,大大提升了监管效率。
提升口岸出入境人员数字化监管水平。上海边检启用港口水域感知系统和港口综合比对预警系统,配置新型巡逻艇、无人机、移动前置查验等智能设施,切实提高对上海港开放水域的预警感知和管控能力,形成“上下联动、区域协同、提前感知、精准预警”的大数据研判应用新格局,逐步实现一线查验智能化、技术设备多元化、口岸管控现代化。
赋能口岸运行效能不断增强
推进海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升级。上港集团积极推进传统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升级改造,实现码头智慧道口全覆盖,道口平均通行时间缩短至10秒以内;全面实现集装箱单据无纸化和码头、港区作业小票电子化操作,有效简化工作流程。
推进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机场集团、东航集团等持续推进航空口岸机场大脑、空运通、新货站核心系统(EOS)建设,积极支持打造贯通货运链路全流程、管理先进、服务优质的国际一流机场。
服务中欧班列“上海号”。建设中欧班列服务专区,即时发布班列动态信息,通过“一张大表”实现贸易企业、代理企业、物流企业在线协同作业,口岸运行效能提升约50%。
来源:上海市商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