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四个案例入选全国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
发布日期(2023-11-21)
日前,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面向全国推出新一批制度创新性强、市场主体反映好、具备借鉴推广价值的案例做法。其中,本市首创国际化期货期权交易品种、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无纸贸易、打造世界级演艺集聚区及创新出口信保业务模式等4个案例入选“最佳实践案例”。本轮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中,本市共计入选案例13个,累计入选数量和第四批入选数量均居各试点城市首位。
案例一:首创国际化期货期权交易品种
上海市依托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平台,加快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推出一批国际化期货及期权交易品种,助力“上海价格”逐步成为世界市场的“晴雨表”。
主要做法
一是上市国际铜期货,“双合约”提升“上海铜”的价格影响力。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国际铜期货,该品种以“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人民币计价”为模式,全面引入境外投资者参与,填补了铜产业链国际贸易人民币计价套保工具的空白。二是开展20号胶期货定价推广运用,“上海胶”成为全球天然橡胶定价新锚。上期所鼓励并引导产业以“上海胶”期货价格作为跨境现货贸易定价基准,推出创新型服务模式。三是上市原油期权,国内原油市场形成现货、期货和期权三位一体格局。作为上海首个、我国首批以人民币计价对外开放的期权品种,以原油期货为标的的原油期权成功上市,有效地补充了我国原油期货市场。
实践效果
目前,在铜国际贸易中,企业开始使用国际铜期货价格作为计价基准,现货市场自发形成上海保税区铜现货人民币报价,成交规模稳步增长。境内外头部天然橡胶产业链企业运用20号胶期货作为定价基准,挂钩实货贸易量近140万吨,货值逾150亿人民币。同时,上期所建立期权对外开放的规则体系,为更多对外开放期权品种上市提供支持。
案例二: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无纸贸易,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质量
上海市积极主动对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A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全国率先试点实施无纸贸易,推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单证应用,打造全面高效的一站式全球通关服务体系。
主要做法
一是构建全球贸易航运物流数字生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非盈利的技术联盟,全球航运业务网络(GSBN)由中远海运、上海国际港务集团、PSA国际港务集团、赫伯罗特、和记港口集团等发起创建,旨在建立支持区块链技术的操作系统,促进不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可信协议,培育和扩展全球贸易的数字生态。二是实现贸易结算全程“无纸化”。2021年6月,中远海运“远海通”智能关务平台系统上线,借助GSBN联盟的数据资源、模式创新和数字化技术,推出基于区块链电子提单的进口全程数字化、无接触放货方案,为客户提供的贸易结算全程“无纸化”贸易结算新服务。2023年2月,通过打通GSBN联盟区块链平台、中远海运特运数字航运平台、中国外轮代理大船代平台等关键节点,实现散杂货领域全国首单基于区块链电子提单的无纸化放货。
实践效果
相比传统提单,区块链电子提单全流程可视、全过程可追溯,实现了数据隐私保护和物权凭证可控,进一步缩短了贸易周期,降低了周转资金占用率。同时,在非集装箱航运领域区块链电子提单的应用突破,有效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为拓展全球化供应链金融业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案例三:打造世界级演艺集聚区,推动演艺服务贸易发展
上海市“演艺大世界”以黄浦区为核心承载区,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依托区域演艺资源,大力推动演艺服务贸易发展,着力打造世界级演艺集聚区。
主要做法
一是对标国际一流,提升演艺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对标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等国际标杆性演艺集聚区,加强顶层设计,开展演艺大世界及演艺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加强与国际优秀IP运营公司合作,提高演艺大世界IP的覆盖率、显示度、知晓度。二是汇聚优势资源,推动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创建跨文化剧目交流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剧目在演艺大世界首演首秀。重点办好上海国际戏剧邀请展、上海国际音乐剧节、上海国际喜剧节,形成名片性节展活动、引领性重点剧目。三是综合施策发力,促进演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出台《黄浦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经营主体在演艺产业、IP授权产业等重点领域创新发展。聚焦“演艺+”和“+演艺”的产业融合创新,联动商业、文化、旅游、科技、金融等产业,推动跨界联动。
实践效果
目前,“演艺大世界”区域内共有专业剧场26个、经授牌“演艺新空间”44个,其中环人民广场1.5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建成专业剧场和演艺新空间32个,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20个。同时,引入海外优秀剧目的版权IP,进行中文版改编,孵化了《粉丝来信》《我,堂吉诃德》《摇滚浮士德》等广受市场认可的剧目,推动《翻国王棋》实现国内原创音乐剧首次海外版权输出。
案例四:开展出口信保业务模式创新试点,支持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为加快落实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上海市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国家战略职能,在多个维度开展出口信保业务模式创新试点,取得积极成效。
主要做法
一是推出承保平台政策,扩大服务贸易支持范围。中国信保上海分公司推出服务贸易小微出口企业承保平台政策,覆盖年出口规模500万美元以下的服务贸易小微企业。该政策率先在服务外包企业中开展试点。二是创新承保模式,不断拓展服务贸易支持领域。根据服务贸易各领域的特点,中国信保上海分公司探索扩大服务贸易支持领域。在运输服务领域,实现了对于首程运输、港口服务、仓储服务等多个环节的保险覆盖,保障企业一站式物流服务的收款风险。在数字贸易领域,借助企业在境内投保的出口信用保险保单,帮助其分支机构在香港获得了低于境内融资成本的融资。三是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升级优化信保融资。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启动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出口信保保单融资”应用场景扩大试点范围工作。平台采用区块链技术建设“出口信保保单融资”应用场景,引入中信保保单、赔转/应转协议等信息,为出口企业提供更便利的融资服务。企业可通过该平台线上快速获得信保保单融资。
实践效果
自创新发展试点以来,中国信保上海分公司将承保范围拓展至跨境广告、国际物流、船舶维修等服务贸易重点领域,累计承保支持41家服务贸易企业出口141.3亿美元。
来源:上海市商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