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工程,让上海的早晨重焕烟火气
发布日期(2020-04-13)
一只包子、一杯豆浆、一碗馄饨……美好的一天从暖胃暖心的早餐开始,随着各大早餐网点有序复工复产复市,上海的早晨正在逐步恢复烟火气。记者最近走访老盛昌、大富贵、吉祥馄饨、小杨生煎等市府实事项目“早餐工程”参与企业。在经历餐饮业的“至暗时刻”后,它们过得还好吗?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它们又将如何化危为机,把损失尽快夺回来?
堂吃、外卖、外送“三条腿”走路
中华路上的大富贵总店,外卖窗口已恢复往常的热闹,排队客人不下20来位。“堂吃损失外卖补,如今我们的生意已经百分百恢复,堂吃、外卖客单价高于疫情前,同比还有30%的增幅。”大富贵营运部经理田晟磊说。
荆州路上的吉祥馄饨,周边商务楼林立,午市是一天生意最好的时段。吉祥馄饨行政总监潘卫国说,上海门店的堂吃目前已恢复到60%,其中外卖、外送占比约35%。
变堂吃为主的“单打一”,为堂吃、外卖、外送“三条腿”走路,这是疫情带给“早餐工程”企业的共识。2012年至2016年,连续五年的市府实事项目“早餐工程”,针对群众要吃上“放心早餐”的呼声,对全市首批24家早餐企业建设中心厨房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此后,老盛昌、吉祥馄饨等连锁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又将中心厨房提升为食品工厂,产品保质期也从1至3天延长到了180天。
疫情发生后,顾客堂吃意愿陡降,外卖、外送需求增加,产品保质期长、产能稳定的食品工厂便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老盛昌安亭工厂在日生产能力达到四五十吨的基础上,打算再扩建一条日产60万只包子的生产线;大富贵食品加工厂二期项目金山廊下工厂也即将上马。疫情期间,因为要满足社群营销的需求,吉祥馄饨青浦工厂生产的半成品外包装需要更换,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现场指导,帮助企业缩短拿证时间,让企业开足马力。
“有了食品加工厂做后盾,堂吃、外卖、外送‘三条腿’走路还可以变成‘四条腿’‘五条腿’。”老盛昌董事长余维明说。最近,他们已与良友、叮咚买菜等谈好合作,工业化生产的包子、汤包、烧卖、春卷、盖浇面等半成品将进入这些渠道。“企业经营的第一要务就是风险控制,多条腿走路,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疫情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时令商品提前上市,新品开发节奏加快
上海市疫情防控等级调整为二级响应之后,让吃客们尽快回到店里是餐饮企业的当务之急。除了各项防疫措施到位,让顾客有安全感,用更多新品、爆款,犒劳消费者“闷”得太久的味蕾,无疑是引爆消费的催化剂。
“早餐工程”企业的掌门人首先想到的是让中华传统时令美食提前“赶趟”。汤圆、青团、粽子、月饼、重阳糕,这些号召力强大的中华美食能否从“一季歌”唱成“两季歌”甚至“四季歌”呢?为了抢占先机,记者发现企业普遍把青团上市时间提早10天左右。老盛昌今年还新推了咸甜味的“马兰头南瓜团”,打算四季销售。粽子上市时间也要比往年提前10天左右。
针对年轻人消费特点开发新品也是今年的重头戏。小杨生煎将推出新品鸡肉生煎,4月8日上市。专供外卖平台的两款炒饭配汤也将于下周上市。“过去我们新品上市的节奏是每年一到两款,今年计划推三到四款,力度前所未有。”小杨生煎总经理陈延昊说。疫情以来,老盛昌安亭工厂的产品,从原先三款,一下子增加到10款。花六个小时用骨头、鸡爪、猪皮熬制汤料,再浓缩成汤料包的大骨熬汤大排香菇面、红烧牛肉面,上市后已成为外卖平台的“爆款”。
向“五餐经济”“共享经济”要效益
餐饮业租金、劳动力成本日益高企,如何化解这些不利因素,让企业尽快恢复元气?这也是企业掌门人目前思考最多的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延长营业时间,向“五餐经济”要效益。
“五餐经济”,即一日三餐和下午茶、夜宵。“以往大众化餐饮不太重视下午茶和夜宵,现在上海正在大力倡导‘夜间经济’,我们‘早餐工程’企业不能缺位。”吉祥馄饨总裁张彪说。
向“五餐经济”要效益,思路要变。“一只包子吃三顿的时代过去了,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我们要针对三餐的不同需求,每餐翻出不同花样。”余维明介绍,老盛昌将在早上6时至10时开设专门的早餐档口,主打粥、豆浆、油条、葱油饼、煎馄饨和烧卖等,10时以后,主打盖浇饭、盖浇面,并推出适合白领消费的一饭一菜一汤(“定食”)。另外,他们还正在开发适合下午茶档口的小点心,适合夜宵供应的烤串、小火锅等,择时上市。
吉祥馄饨对接“夜间经济”也有行动。张彪透露,疫情前,他们已经选择了20多家门店开展24小时营业试点,疫情一旦消除,会有更多的吉祥馄饨考虑延长营业时间甚至是24小时通宵营业。
为化解租金、用工等刚性成本,向“共享经济”要效益也变得更为迫切。“早餐工程”企业的掌门人谈到,这既要有行业内生动力,也需要政府支持。一是“共享早餐”。自2017年起,在市商务委倡导下,“早餐工程”引入了走一家吃百家的“共享早餐”概念,即在一家店的外卖窗口,可以买到其它企业的产品。“社会渠道要想办法占领,但也有一定费用,‘共享早餐’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张彪说。
二是“共享铺面”。位于国家会展中心商业广场的“上海特色小吃馆”,在两届进博会的餐饮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业内人士建议,这一组团模式能否在上海更多的工业园区、市郊大居乃至长三角地区复制、推广? 三是“共享员工”。企业有的早市忙,有的午市忙,有的平时空双休日忙,有企业提议行业联盟建立一个用工协作平台,把各企业的员工“共享”起来,忙闲搭配、错峰支援,为员工增加收入,从而让大众化餐饮这一微利行业更留得住人。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