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024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1-06-17)

顾德平、粟莹、冷培恩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关于上海培育平台经济,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 对本提案的办理概述

收到你们的提案后,市商务委高度重视,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科创办等单位认真进行研究,你们在提案中提出的“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全球城市经济能级;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激发全球城市发展动力;提高总部规模能级,打造全球资源配置平台;深化长三角区域开放合作,拓展全球城市成长空间;应用平台经济理念建设上海自贸区和自贸区新片区;重视进博会的多重平台效应”等建议,我委均表示赞同。

近年来,市商务委会同各相关单位,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要求,加快推进平台经济发展。上海已涌现出一批以大宗商品贸易平台、个人消费交易平台、专业服务支撑平台等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型企业。2020年,在疫情背景下,我市平台经济依旧保持正增长,交易额达到29877.3亿元,同比增长0.6%。凸显出平台经济是提升资源配置能力、促进跨界融通和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升级的重点发力方向,也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二、对本提案的具体答复

(一)关于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全球城市经济能级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时期,根据正在编制中的《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全面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特别是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六大产业集群,推进与各集群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十四五”期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还将以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模式创新为引领,扩大“上海服务”的辐射半径,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上海制造业“走出去”,建设辐射力大、附加值高、品牌优势强的服务型经济生态圈,助力上海平台经济发展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

(二)关于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激发全球城市发展动力的建议

深入推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2015年本市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兴中心的意见》,并推进出台9个配套政策文件对《意见》提出的重要政策予以细化、推动落实。2020年本市出台《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是国内首部科创中心建设领域的地方性法规。目前,我市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设施数量、投资金额、建设进度均全国领先。“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方向,以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为抓手,以人才引领为支撑,坚持创新引领、重点突破、融合发展、前瞻布局,继续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和三大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要素落户,推动长三角协同联动发展,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不断提升本市的创新策源能力。

(三)关于提高总部规模能级,打造全球资源配置平台的建议

上海高度重视总部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总部经济已成为上海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打造对内对外开放新优势的重要举措。五年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36家,外资研发中心85家,累计分别达771家和481家,是我国内地外资总部最多的城市;培育集聚民营企业总部274家,贸易型总部210家,贸易流通生产能级显著提升;海外存量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110家,企业跨国经营能力明显增强。当前,我们正在推进实施“总部增能计划”,研究制定促进总部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措施,加快吸引、培育、集聚包括本土总部企业,外资总部企业等在内的国内外总部企业、总部机构和头部企业,为强化上海“四大功能”特别是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提供更大的动力。

(四)关于深化长三角区域开放合作,拓展全球城市成长空间的建议

上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制定发布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交通、能源等一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医保结算、互联网医院等公共服务实现便利共享,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发布实施;编制完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一体化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率先形成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32项和亮点项目60个。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进一步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深化与苏浙皖分工合作,强化与长三角城市群其他城市协调联动,以高水平共商共建共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先手棋和突破口,聚焦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建设统一开放区域大市场体系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共同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同时,围绕强化开放窗口、枢纽节点、门户联通功能,以高层会见、友城交往、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为依托,用好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等平台,提升“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等合作 机制影响力,不断完善友好城市布局,进一步推动上海与世界各国和全球知名城市在更宽领域开展交流合作。

(五)关于应用平台经济理念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的建议

近年来,上海坚持以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建设为引领, 不断提高开放的能级水平,努力打造全方位开放的前沿窗口,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形成了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由贸易账户、跨境贸易管理大数据平台等一批制度创新,3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制定实施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五个重要”行动方案,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实现全域封关验收,总体方案确定的78项重点任务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69项。下一步,我们将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积极借鉴平台经济理念,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作用。一是持续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对标国际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深化差别化探索,在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加大开放力度,做强新型国际贸易、国际航运枢纽等功能,争取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金融、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领域进一步加大风险压力测试,加快建设投资贸易自由、规则开放透明、监管公平高效、营商环境优越的国际一流自由贸易园区,提升全球服务辐射能力。二是聚焦“五个重要”深化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加快落实总体方案,研究制定《临港新片区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行动方案》《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大开放型力测试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的意见》等政策举措,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努力实现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数据跨境流动安全有序,持续释放制度创新集成效应。三是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并加快在自贸试验区实行一批更有力度的改革举措。在浦东新区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向更大地域范围、更多行业领域推广实施。在临港新片区进一步深化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最大程度简化商事主体登记事项, 并尽快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

(六)关于重视进博会的多重平台效应的建议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我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作为举办地,上海按照“越办越好”的总要求,举全市之力做好城市服务保障,并出台实施方案,持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取得积极成效。累计搭建56个“6+365天”交易服务平台,“13+6”贸易便利化创新政策落地实施,上海交易团连续三年意向成交金额位居全国各地方交易团首位;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地方会展业条例,虹桥商务区获批设立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成功举办上海城市推介大会,乐高乐园、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心等一批高能级项目落地。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各部门和各区,继续发挥进博会的重大平台作用,认真总结发扬前三届进博会筹办举办的好经验好做法,精益求精做好城市服务保障工作,更好发挥进博会国际采购平台、投资促进平台、人文交流平台、开放合作平台作用;同时,积极把握新机遇,进一步打响进博会品牌,更好发挥溢出带动效应,构建完善“买全球、卖全球、惠全球”的网络体系,持续打造消费热点,以更大力度招商引资,精准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加大推动贸易升级、产业升级、开放升级、消费升级。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市政协提案办答复件样张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

                                   202165

(此件主动公开发布)

 

联系人姓名:朱茜                  联系电话:23110641

联系地址:世博村路3007号楼    邮政编码:200125


来源:上海市商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