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发布日期(2016-12-26)

今年初,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被纳入全国《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区域协同开放重点工程项目。85日,上海市政府印发了《“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规划》,提出了“1+4+6+8”的总体框架,明确了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国际贸易中心的目标。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上海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聚焦发展新理念,夯实现代市场体系和贸易投资制度环境体系两大支撑,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既突出稳增长又注重调结构,以贸易集聚、资源配置和贸易创新为核心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功能得到进一步深化,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预计全年商品销售总额突破10万亿元,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规模再次跃居全国中心城市首位;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0%;货物进出口实现正增长,服务进出口突破2000亿美元;实到外资与上年基本持平,对外直接投资增长40%左右;展览业展出面积居全球城市前列。

聚焦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贸易制度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

自贸试验区商务领域制度创新取得新进展。平行汽车进口试点解决了3C强制认证、海关归类、检验和落地征税等问题,截至目前已有近1400辆平行进口车辆实现报关。金属、化工、棉花等6家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上线运行,市场准入、市场监管等制度逐步健全。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国际商会仲裁院等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机构在区内设立办事处,提升了上海经贸法律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实现了内外资准入的公平统一。助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提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上线运行,汇集整合贸易监管和通关作业全流程。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首个试点项目启动建设。投资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全面实行备案管理,新设企业所需提交的材料大幅减少,办理时间缩减至3个工作日,大大提升了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探索重点领域事中事后监管,建立融资租赁企业报送信息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制度。建立“重点企业首问联络员”制度,确定首批190家提供“一对一”重点服务的外资企业。公平贸易工作机制更加完善。率先开展产业安全预警监测分析和贸易调整援助试点,初步形成了涵盖9个制造业和3个服务业的产业安全预警体系。积极组织、帮助企业妥善应对贸易摩擦案件50余起,服务企业800余家。

聚焦对外贸易优进优出上海外贸竞争取得新优势

认真落实稳外贸各项举措。制定实施促进外贸回稳向好、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进出口环节收费清理,推动落实出口退税分类管理,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引导各类出口示范基地吸引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企业,新设墨西哥、智利等一批国别商品中心,累计已超过10家。外贸新业态发展持续发力。出台上海跨境电商综试区实施方案,建立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新设4个跨境电商示范园区,试点模式进口额大幅增长8倍。完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管理办法,认定一批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协调监管部门给予通关、退税等便利化措施。制定邮轮船供贸易监管方案,加快邮轮船供贸易发展。服务贸易发展力度加大。成功获批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出台本市实施方案。缩短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办理周期,简化申报流程,促进技术贸易发展。实施加快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形成文化、中医药等新增长点。展览业创新发展成效初显。出台展览业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建立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联席会议组织框架和工作制度。成功举办第四届上交会和首次上交会海外展,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交流和国际技术贸易合作平台。引进中国国际电梯展等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展会,第83届国际展览协会(UFI)会员大会在沪举行,推动国际展览协会在上海设立常驻机构。

聚焦投资贸易深度融合高能级贸易主体呈现新活力

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在全市外贸中占了60%以上的比重,今年认定的94家首批贸易型总部共实现营业收入与交易额占全市对内对外贸易总量1/3。总部经济持续深化发展。今年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1家,其中亚太区总部15家,累计分别达576家和54家。新增外资研发中心14家,累计达410家,其中全球研发中心40余家,已成为吸引和培育全球高端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加强双向投资促进助推企业全球布局。完善市、区、开发区三级投资促进工作网络,强化引进来、走出去各类信息平台建设。启动“一区一业”招商计划,编制完成《先进制造业招商手册》,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加强境外投资促进工作网络建设,为企业提供30个国别和11个行业领域投资指南,发布境外安全风险防范指南和跨国经营行为指引,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布局。

聚焦内需市场能级新消费创造贸易新供给

国际消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在黄浦、静安设立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聚焦政府职能转变、商业服务水平提升、品牌集聚与创新等重点,引领国际消费城市建设。健全会商旅文体联动合作机制,22个会商旅文体联动重点项目年吸引客流逾4000万人次。成功举办以“女人的上海—新消费、新体验、新联动”为主题的第十届上海购物节,推出上海伴手礼和魔都消费卡。上海时装周作为全球第五大时装周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重点商圈、重点商业项目建设和改造升级加快。积极开展智慧商圈建设试点,连续三年滚动实施90项商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涉及总投资793亿元,商圈商街商店等消费载体调整转型成效明显,南京西路等知名商圈零售额增速重回两位数。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深入实施,截至11月底,全市235家退税商店退税物品销售额达2.36亿元,业务量居全国之首。新消费引领工程启动实施。出台促进新消费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培育品质消费、时尚消费、信息消费、服务消费、文化消费、体育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消费升级势头明显加快,商品+服务、线上+线下、零售+体验等各类融合业态发展迅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发展加速。启动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美丽时尚服务、幸福婚庆服务、家电维修服务等五大生活性服务业提质计划。在长宁区设立“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一照多址”等政策创新试点取得重要进展。开展家政持证上门服务试点,推动从业人员职业化、服务机构规范化,已有50家服务机构13576名从业人员经培训获得家政上门服务证。在薄弱社区和大型居住区新建改建标准化菜市场102家,建成早餐示范门店32家。

聚焦现代市场体系贸易流通能级迈上新台阶

国家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成果。围绕“流通创新、市场规则、市场治理”三大领域,完成全部12个方面37项内贸改革试点任务,形成以商务信用为核心的现代流通治理模式等9项可复制推广成果。平台经济发展持续加快。积极推动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在金属、石化等领域建成了4家千亿级、16家百亿级的功能性平台,认定首批94家贸易型总部。前三季度平台经济交易额增长10%,外省市买家和卖家交易额占比接近一半。系统构建城市物流服务标准体系,降本增效成果显著,供应链效率提升35%,综合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5%。全球电子商务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出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实施方案,推进“互联网+商务创新实践区”建设,与东方网合作开展社区电子示范点建设。深化中美“互联网+”协同创新联盟机制,中美“互联网+”商务网站正式上线。主副食品市场供应和零售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上海在江苏、山东等地建立首批6个蔬菜生产外延基地,推动西郊国际等建立“批零联盟”的主副食品流通新模式,实现主批发市场直接集散、配送到零售终端。大力发展自助售菜机、网订柜取等农产品零售新业态,累计在社区、商务楼宇等建成智慧微菜场1064家。商务诚信建设取得新进展。开通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打通公共和市场信用数据壁垒,为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治和社会监督的新型流通治理模式奠定基础。开展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专项治理,排摸企业近2万家,对118家涉嫌违规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市民投诉明显减少。

聚焦服务辐射功能贸易发展拓展新空间

全球投资贸易网络加快拓展。积极向国家争取将G20贸易部长会议机制化后的首次会议放在上海举办,圆满完成会议各项协调保障任务。上海已与新加坡、捷克、土耳其等1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部门和重要节点城市建立经贸合作伙伴关系,在贸易、金融、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累计推动了一批重点项目。吉布提港口、东帝汶一号公路等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良好,上海企业投资开发的印尼青山产业园成功纳入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建立长三角区域物流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体系,推动区域农产品市场管理制度、发展规划、行业标准的衔接,促进产销对接,建立安全、高效、畅通的区域农产品流通体系。依托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牵头开展打击侵权假冒工作,互联网领域整顿市场秩序力度进一步加大,长三角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取得积极进展。在商务部支持下,上海与江苏、重庆、四川等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建立了国家级经开区合作机制,支持长江经济带沿线开发区在上海举办招商会、推介会等活动,共同加强人才、产业、园区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提能级强功能补短板加快实施8个专项行动计划

明年是推动“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上海将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积极融入和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以提能级、强功能、补短板为主线,夯实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高标准的贸易投资制度环境体系两大支撑,聚焦引领、创新、提质、提速,加快实施8个专项行动计划,推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上新台阶。

实施新消费引领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供给新动力。实施“上海优礼”计划,培育一批优礼品牌产品和品牌商店。加快培育一批本土品牌商品和具有高品牌价值的商业企业,扩大上海商业在全球影响力。加快功能优化、业态调整和形态改造,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世界级商圈和商业街。深化会商旅文体联动发展,建设一批会商旅文体联动发展示范平台与示范项目。优化消费综合环境,增强对境内外消费者的吸引力。弘扬诚信商业文化,规范市场秩序,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消费体验。推动离境退税商店备案机制便利化。

实施优进优出引领专项行动计划,加快提升上海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开展“自主品牌出口增长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推进“国际营销网络覆盖行动”,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际会展平台。巩固美、欧、日等传统市场,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中东、拉美、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深度融合。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等进口,服务“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扩大消费品进口,稳定大宗商品进口规模。

实施市场流通创新专项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内金属、矿产、能源、化工、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保税交易平台建设。实施“互联网+流通”计划,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长三角物流标准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国际贸易中心的新型流通治理模式,建设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在大宗商品、家居流通、网络零售等领域试点建设一批市场信用信息子平台。

实施服务贸易创新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全球服务贸易中心城市。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加快服务外包业务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服务业企业和服务品牌,引导中小服务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创新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培育3~5家“上海国际服务贸易总部示范基地”,认定一批本市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区)和示范项目,推进国际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制度设计,逐步放宽服务贸易各领域商业存在注册资本、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等方面准入限制,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

实施生活性服务业提质专项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在家政服务业、餐饮服务业、美丽时尚服务业、幸福婚庆服务业、家电维修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五大领域提升服务品质,到“十三五”末实现家政持证上门服务覆盖率80%以上,创建5000家绿色餐厅,推进美容健康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中国(上海)现代婚博会、全国婚礼时尚周等婚庆品牌活动,打造一批家电维修品牌企业。推进“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建设,推进技术和业态创新。实施“服务到家”计划。布局100家左右集养老、家政、洗衣、餐饮、维修、理发、生鲜、寄存、快递等为一体的社区便民生活服务示范区,解决“最后一公里”服务难题。

实施总部经济提质专项行动计划,加快提升上海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推进亚太运营商计划,推动形成亚太区的订单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加快引进外资研发中心,鼓励具有国际国内资源配置能力的企业在沪设立贸易型总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支持和引导企业投资并购境外高新技术企业,设立境外研发和孵化基地,支持和引导企业扩大营销平台、知名品牌和优质消费品的投资与并购,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探索建设跨境股权投资中心。

实施贸易便利化提速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对接国际高标准贸易规则体系。推进自贸试验区贸易监管制度创新,力争形成一整套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适应的海关、检验检疫、外汇和税收监管制度框架。开展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营造有利于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快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加强部门协同,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建立对接国际贸易通行规则、适应新型贸易业态发展的管理体制,推进APMEN亚太示范电子口岸能力建设,在相关电子口岸之间开展商品供应链数据互通、原产地证书无纸化等试点项目。

实施装备走出去提速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参与布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支持上海装备制造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项目建设,鼓励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并购、参股、合作等方式,获取境外知名品牌、营销网络和先进技术。鼓励境外承包工程模式创新,支持企业探索以项目管理总承包、建设—经营—转让、公私合营等方式承接境外工程项目。加快装备走出去基地建设,建设“上海市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基地”,形成装备制造业规模和品牌效应。优化调整相关财政支持政策,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私募资本等与企业有效对接,助推本市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强化走出去公共服务供给,打造信息服务、融资服务、投资促进、人才培训、风险防范等“五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来源:国际商报

来源:上海市商务委员会